『國際西藏郵報2009年9月29日達蘭薩拉報導』第一部分:清除拉薩新結構下的煙塵。作者:葛倫.莫頓(美國麻州塔夫茲大學佛萊契學院),全球郵報(GlobalPost)駐西藏學生記者。
對任何人而言,兩年後再踏上拉薩的土地,對於面臨的衝擊,絕對是一種自然的反應。接近傍晚時分,當太陽為這個城市舖上金色的地毯時,風兒也幫忙的清除了中午熾熱-城市西邊的鄉鎮積極地擴張,景象十分驚人。
接 著眼前出現的,除了日本的廣告看板,就是美國品牌的豪華汽車。六線車道高速公路,新鐵路車站附近的天橋,以及一座未來的橋樑,將帶著我們前進拉薩的新經濟 特區,將要餵養它如同深圳般的增長和銷售成績,這個80年代,超級火紅的經濟特區,也是第一個中國資本主義現形的地方。
面對這樣的新拉薩,老婦奮力地橫過這條貫穿的馬路,而這路,曾經是他們的麥田。終點來到拉薩的真正核心,布達拉宮和大昭寺之間,林廓轉經道和八廓街市集附近,幾近面貌全非。
7月24日,武裝部隊進駐每一個街角,6支巡邏部隊在老城區的街道上上下下,同步地行軍巡邏,哨兵在附近所有敏感地區的屋頂上站哨,如小昭寺、大昭寺,此二處拉薩最為神聖之地,也是過去抗議發生的重要地點。
最悲哀的是,到處都是乞丐,男人,婦女和兒童在街頭乞討,這是前所未有的人數。去年夏天當局頒布告示,禁止所有人在拉薩街頭乞討,擔心因奧運前來觀光的遊客,無力拒絕這麼多的求助者。
大門終究還是敞開了,該來的遊客卻都沒有來,乞丐大量的返回。在西藏,乞討不像在西方般的遭受指責,因為佛陀本身也曾是個乞丐。如果行乞比種田更能創造美好的生活,那麼,為什麼不呢?
然而,面對無數這樣訴諸生活絕望,而合理化為行乞的原因,著實令人感到不安。
在 拉薩停留幾天的時間,拜訪聖地,會了會新的、老的朋友,走走逛逛這個城市的街道,我意識到西藏在2007年至2009年間,比起之前的8年,發生了相當大 的變化。僅僅歷經10年的時間,當然變化還是有限的,但是這個10年與其他的10年不太一樣:在西藏歷史上,過去數年裡,發生了一些最重要的事件。
具 體來說,道路和鐵路二線在西藏,從拉薩創造了輻射波般的動能。首先是,鐵路和道路建設,轉移中國大陸和西藏之間,以及青藏高原和印度次大陸間,技術人員和 物資的交流。其次是,'神秘的西藏'成了中國和西方消費者的商業天堂。這些事態發展,每天都在繼續匯集,每天都在發生。
國際西藏郵報駐台北記者黃凱莉中文編譯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